人民的节日·世界的春节——首都各族同胞共赏第21届北京新春音乐会
岁序常易,华章日新。1月22日,农历腊月廿三小年夜,第21届北京新春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盛大举行。本次音乐会是中国春节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次春节庆典,也是一次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盛会,更是一场彰显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盛会。
引人注目的是,这是首次身着56个民族盛装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欣赏北京新春音乐会。他们的服饰色彩斑斓、形态各异,仿佛一幅流动的民族文化画卷。从北疆的粗犷豪迈到南疆的细腻温婉,从高原的雄浑壮美到海滨的灵动飘逸,每一件服饰都承载着各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精髓,化作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会场内外刮起一股“最炫民族风”,成为人民大会堂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引来外国友人和现场观众纷纷合影留念。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是中华文化的纽带,五十六个民族组成了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我特别开心能够身着民族盛装过民族节日,欣赏民族歌曲,感受各民族血脉相融、情感相亲。中华民族大家庭在小年夜绽放出最灿烂的光芒。我也非常期待能够听到更多民族音乐,让这些声音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旋律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骨科主任、大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刘宝戈说。
“特别高兴能在小年夜来到人民大会堂参加新年音乐会。对我来说,这是一次非常特殊且难忘的经历。我穿着彝族的盛装,看到其他民族的兄弟姐妹也穿着各自的民族盛装时,我感到无比的亲切和自豪。我们相聚在一起,庆祝新春的到来,这份团结和和谐让我深受感动。”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教授沙呷阿依深情分享道。
“北京,这座伟大的城市,对我来说,就是五十六个民族共同的家园。在这里,我们欢聚一堂,共同庆祝春节。晚会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作家》原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表达着美好的祝福,“我想,这就是我们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一员的幸福所在。在此,我祝愿大家在新的一年里身体健康,阖家幸福,万事如意。”
同心共祝,民族团结。一句句饱含真情的话语,一声声真挚的祝福.....生动地诠释了各族同胞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相亲相爱、共同奋斗的美好场景。
自2005年创办以来,北京新春音乐会已经陪伴京城市民度过了二十个欢乐的小年夜。作为首都春节期间最具影响力的民族文化演出品牌,始终坚持唱中国民歌、弘扬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宗旨,受到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本届音乐会曲目分为“亲情、友情、乡情、幸福”四个篇章,汇聚了老中青少各年龄段的歌唱家与实力派民歌手,共同用歌声迎接蛇年新岁的到来。
音乐会上,既有经过重新配器改编的经典曲目《对花》《挂红灯》,也有充满民族与地方特色的《牧歌》《紫竹调》《玛依拉变奏曲》《阿里郎组曲》等。此外,观众还欣赏到来自蒙古族、朝鲜族、土家族等各民族歌曲,以及北京新春音乐会创作团队精心创作的《这不是遥远的地方》等新作品。这些曲目极致描绘了神州大地的风土人情,唱出了祖国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传递出团圆、和谐和希望的美好寓意。
值此《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发布十周年之际,本届音乐会还特别安排了京津冀民歌演唱,以歌声歌颂十年来的辉煌成就。从河北民歌《小看戏》到加入京胡重新配器的《故乡是北京》,每一曲都饱含深情,表达了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祝福。
此次音乐会的成功举办,不仅让春节这一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也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以音乐为媒介,向世界传递着春节的温暖与希望,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包容精神,为中华儿女建设共同家园、坚定共同身份、享有共同名字、实现共同梦想提供不竭精神动力。
据悉,本届音乐会由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北京青年报社发起主办,北京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北京日报报业集团为支持单位,北京综艺博览文化交流有限公司策划制作,北京音协承办,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协办。